《人民日报》10-21

        (曾维康)2011年盛夏,带着理想,我离开清华园、离开北京,作为选调生来到了美丽的壮乡广西。3年过去了,青春因为基层磨砺而少份浮躁,多份沉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令我惊喜而欣慰。

        拿出考英语四六级的劲头学当地话

        2011年,我挂任平果县四塘镇党委副书记,挂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下去熟悉情况,我用普通话问屯长,但屯长没理我,直接扭过头去,用桂柳话和工作队长交流,当时弄得我十分尴尬。从那时起,我拿出考英语四六级的劲头,努力学习当地话。到现在,无论开会还是下村,我都讲当地话,而且习惯了吃当地菜,喝当地酒,过当地节。我觉得自己已变成一个壮家汉子了。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想把工作搞好,关键要学会当好一个农民。当好一个农民,首先要掌握农业知识;其次,要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再次,要了解农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办事情;最后,还要广交农民朋友,打好群众基础。

        几斤肉、几包烟打开局面

        在学校,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是书本和课堂;在基层,我们主要是和群众打交道。我现在这些小小的本领,都是在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积攒下来的。

        去年我们到一个屯动员“清洁乡村”工作,第一次去,村民不配合,有的说农忙没时间,有的说在家的人太少,还有的说“我们乡下人卫生不需要搞那么好”。第二次再去,老同志教我带上几斤猪肉和几包烟,先做通屯长的思想工作,再请屯长召集群众代表来聊天,听听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有什么要求。这个办法还真灵,大家纷纷发言,讲出了困难和怨言。渐渐地,我们拉近了和群众距离,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好做多了。

        后来我总结了一个体会——什么叫群众工作?就是和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不愿和群众打交道,不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就做不好群众工作。

        基层工作最怕想当然

        我出身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读研究生期间,我走访3个省,历时1年多,完成了30万字的硕士论文,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推荐。本以为自己的农村经验和理论比较丰富了,下到农村基层后,就能轻车熟路地开展工作。可真的下去后,才发现自己是“刚出壳的小鸡——嫩得很”!

        2013年,我们乡在石漠化片区的瑶族村试种了50亩火龙果,种下去之后,我只去过两三次,后来一忙起其他的工作,就顾不上了。等到县领导来督查时,地里已经杂草丛生,火龙果苗也找不见了。县领导问农户,“火龙果苗呢?”“被羊吃了。”“你们怎么不管?”农户无言以对,我也红了脸。这件事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做工作最怕想当然,不是理论上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去抓落实,做事就要一抓到底。唯有干在实处,才能做出实效。

        青年与基层是一个有着天然联系的共同体,一方面,基层需要青年去建设,另一方面,青年需要在基层磨练。青年学生到基层工作,不仅不“浪费人才”,而且大有可为!

        回想3年前,当我和一批选调生刚到广西工作时,我们心中都没底。今天,我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虽然基层工作环境艰苦,工作也很辛苦,工资待遇也不高,但我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收获了对群众的感情,收获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收获了对自我的超越,收获了人生最美丽的色彩!

(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海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