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3-17

 

(记者 左黎韵)去年暑期,张昭源给留守儿童上课。

 

张昭源和村民一起劳作。

 

“羊年保合村市民学校第二次活动,本周六上午九点半,电影《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欢迎孩子们前来观看。”311日,长寿区龙河镇保合村村干部张昭源在手机上发了一条微信到朋友圈,立刻收到十几名村民的回复。

 

这位张昭源是保合村鼎鼎有名的清华大学硕士村干部。2011年,刚从大学毕业的他放弃北京优厚的工作环境,通过村干部考试来到重庆,到保合村之前先在巫山县巫峡镇做了两年镇长助理,20139月才调来长寿区龙河镇,经选举成为保合村村支书。

 

“我是河南人,村民们虽然和我不沾亲不带故,但都信任我;可同时,又担心我名校毕业,不脚踏实地,干几天就走。”张昭源坦言。但两年来,张昭源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村里的管理,村民们眼见保合村越变越好,都情不自禁地为这位硕士村干部点赞。

 

开办市民学校,留守儿童为他点赞

 

首先为张昭源点赞的是保合村刚满8岁的留守儿童刘倩。刘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回家,从小便跟着婆婆长大。刘倩说:“我很喜欢张叔叔办的市民学校,它让我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了。”

 

2013年,张昭源得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独守家中,于是,他决定将村里的农家书屋进行修缮,开办市民学校。他首先向团市委争取了1000多本图书,其中大部分是适合学龄儿童的书籍,同时他还向政府争取到投影仪、音响等现代设备。张昭源告诉记者:“每周六,农家书屋都会定期开设科学、国学、艺术等课堂,村里的儿童可免费前来上课。”张昭源大学读的哲学专业,他主要承担了市民学校的国学课堂,生动有趣地为孩子讲解《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读物。

 

刘倩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听张昭源讲《三国演义》。与学校里老师的讲解不同,张昭源将“三国杀”游戏与《三国演义》相结合,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学。如今刘倩已能基本说出《三国演义》中100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去年6月,张昭源还亲自带领市民学校的留守儿童到市区参观科技馆,各种高科技的玩意儿,让孩子们大开眼见。

 

逢年过节,张昭源还自掏腰包买来学习用品、课外书籍等物品,亲自入户看望留守家中的儿童,督促他们好好学习。张昭源说:“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精神的关爱,这比物质的帮助更重要。所以,当村干部首先便要学会与他们交心。”

 

据了解,如今保合村市民学校共有20多名学生,全部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张昭源特别邀请了自己的朋友、同学,组建起13人的教师队伍,通过授课、放电影、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边玩耍边学习。

 

朋友圈卖血橙,种植户为他点赞

 

第二个要为张昭源点赞的是保合村三组村民左其勇。去年,左其勇栽种了两亩血橙树,今年血橙丰收却出现了滞销。无奈之下,左其勇打算压低价格,以每斤1.5元的收购价出售。

 

张昭源得知情况后,想到保合村的血橙都是施农家肥、自然生长的纯天然水果,何不以此为卖点,通过朋友圈打开销路呢?

 

今年1月份,张昭源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冬日里那一抹温暖的红,大自然的水果spa”,配图是几个划开的血橙,皮薄肉厚,略带鲜红的果瓤让人垂涎欲滴。状态下面有60多条评论,大多是询问血橙怎么卖的。张昭源说:“不仅如此,状态发出当天还有十多个买家打来电话询问血橙价格,这些买家有的是我朋友,有的是我朋友的朋友,都是通过朋友圈转发得知的。”

 

今年,张昭源通过微信朋友圈帮左其勇销售了1100斤血橙,每斤收购价为4元。左其勇高兴地说:“以前,自己拉血橙出去卖,行情最好时每斤的收购价也仅为2元,今年张支书通过网店销售,省去中间商环节,第一次卖到这么高的价格,明年卖血橙我还要找他帮忙。”

 

朋友圈卖血橙不仅解决了血橙的销售难题,还带动了保合村的乡村旅游。今年春节前夕,家住渝北区的王文华女士便带着儿子、儿媳来到保合村,专程采摘左其勇种植的血橙,以备过年。王文华说:“我也是听人说这里的血橙好吃,才决定来试试。”除了王文化,还有20多名市区游客慕名来到左其勇家采摘血橙,有的还顺便购买土鸡蛋。这个早春,左其勇不用出门便收入了近万元,他高兴地说:“我们没读过书,哪搞得懂网络销售这些新玩意儿?多亏张支书这个文化人,我们才能跟上潮流,赚到钱。”

 

以身作则,党员干部为他点赞

 

保合村的党员干部也要给张昭源点个赞。

 

“过去,村里的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村民遇上困难,经常找不到人,大家对此颇有怨言。”保合村老支书黄志文说。2013年,张昭源当选为村支书后,便抓紧基层党建工作:在每月一次的村民大会上,张昭源带头向村民总结自己工作的得失,并以身作则要求村里的党员、村干部“有困难时主动站出来,有利益时主动退后面”。

 

以前,从保合村三组到八组只有一条泥石土路,村民多次提议将土路硬化,却由于资金不足,干群关系紧张等原因,提议一直被搁置。去年夏季,暴雨肆虐,为了帮村民修好这条路,张昭源曾不止一次顶着大雨,亲自前往长寿交通局争取资金。他前前后后跑了十多趟,费了近两个月,才终于争取到125万元的资金。随后他又发动党员干部,每人捐款30元修路,村民见状也纷纷主动捐款,原本紧张的干群关系一下子得到了缓解。

 

资金到位了,路开工了,张昭源又带领党员干部到工地义务投劳。黄志文说:“施工地到处是泥巴,下雨天,路又不好走。他一个大学生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工地干活,裤腿上到处沾着稀泥巴,让人看着都心疼。”看着张昭源为了村里的路劳心费力,老党员、村干部也不好意思闲着,纷纷帮忙。村民见了,也主动卷起裤管,加入义务投劳的队伍,大家你一挑,我一担投劳修路,干部群众不分彼此,就好似一家人。

 

路修好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黄志文说:“现在,村民们有啥事,第一想到的便是党员干部,过去几个思想比较落后的党员也有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干群关系的改善还多亏了我们的硕士村支书呢。”

 

【记者感言】

 

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硕士生能放弃城市优厚的工作条件,扎根基层,这本身便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历练。做人就像种庄稼一样,根扎得深才能长得好。

 

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下乡对农村的发展也是极有益的。现阶段,我国许多乡村还比较落后,村民思想陈旧,村里发展滞后。一批80后、90后大学生村干部的到来,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许多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用起了智能手机,开起了微店,给农产品贴上了二维码,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农产品销售中,成了村里的致富达人。而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基层党建工作等,年轻的村干部又敢于打破常规,以创新的视野摸索出一套新路子。

 

所以,大学生下乡是双赢的,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更能帮助农村早日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