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8-15

(本报通讯员 阎月 于倩)清华博士、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航工业成飞结构件加工厂副厂长……看到这一连串的头衔,你也许会猜想这么优秀的技术人才应该是一位长者或是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人吧?不!恰恰相反,他是“80后”小将刘大炜。从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到2010年博士毕业,他用9年时间为他所热爱的航空事业积蓄了充足的力量。进入成飞,他先后从事过数控设备维修、数控机械加工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的工作。他不仅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还被中航工业推荐为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

    是什么让刘大炜如此优秀?答案就是信念,是他对祖国航空事业的不懈追求。

投身科研一线

    刘大炜是一个典型的“清华人”,他不苟言笑,甚至看上去有些木讷,但是在学术上,他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刘大炜深知科学研究必须着眼于实际需求,因此他一直坚持从生产一线中发现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并在科研生产一线实现华丽转身。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5年中,刘大炜有近3年时间是在齐二机床厂、沈阳机床厂等企业的一线度过的,生产一线中对机床设备的研发和调试以及对一线制造业的大量接触,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我国高端制造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更意识到单纯地坐在办公室搞理论研究是无法缩小这种差距的,技术的提升必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当他的同学纷纷选择出国、进入科研院所的时候,刘大炜毅然选择了成飞。

    刘大炜时刻提醒自己,既然选择了航空工业,就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为保证研究理论能更好地与实际结合,刘大炜主动加入现场设备维修团队,在保证课题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现场设备维修。他不仅虚心向本部门同事学习硬件维修知识和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还经常向现场工人师傅了解零件装夹、校准等加工操作要求,掌握了“机床原点漂移”、“零件表面波纹”和“设备精度快速检测及优化”等生产一线的需求,为后续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课题促成长

    作为成飞的科研技术骨干,刘大炜积极完成多项课题研发、协调任务,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及人才队伍建设。刘大炜迄今已先后参与4项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课题及2项公司级课题研究,参与成飞“成都市院士工作站”、“四川省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在科研课题研发中,他紧密结合当前“产、学、研、用”的研发模式,充分发挥一线制造企业所具有的丰富制造经验与基础数据优势,积极拓宽与国内相关院校及企业的合作领域。工厂与院校的科研优势互补,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也促进了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其中《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典型飞机结构件加工中的示范应用》获得工信部数控专项办及业内权威专家的认可,成为数控专项中示范应用类的标志性课题。

        2014年,刘大炜正式成为结构件加工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他不断思考和探索生产管理方法,将从事技术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运用到生产管理工作中。他深入分析现状,结合专业厂特点,总结出“四层管理体系”(计划层、执行层、监控层、支撑层),通过ERPMES等信息系统的支撑实现了生产计划管理、物流管理、制造过程管理等主要生产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和工具化。此外,刘大炜还积极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成立物流管理团队、外协管理团队、信息化推进团队等,在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

    “有刘大炜的地方就有激情。”和他共事的物流管理团队的同事们这样说。在推动专业厂物流管理工作时,这样的激情时时刻刻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对生产现场的每一个区域进行精准布局,为了不出现任何失误,他一遍遍修改方案,一次次现场跟踪,白天要奔波在生产现场,晚上还要撰写工作推进报告。

    刘大炜用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通过不懈努力,他收获了五项专利,一项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十余篇。在成绩和荣誉的光环下,他依旧执着地追求着理想,醉心于自己所热爱的专业,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航空人精神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