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雅 申文昊

  王玉海,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6级校友,2005年汽车工程系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青岛汽车厂研发部技术总监。居住于山东青岛。

  大年二十九,年味渐浓。我们在冰天雪地的青岛,如愿见到了汽车系前团委书记、毕业6年的王玉海学长。生产型企业的假期短暂,年前仍然忙碌。王学长刚刚外出回厂,风尘仆仆,但他立刻平静气息,与我们热情对话起来,丝毫没有奔波的疲倦。年轻学长思维活跃,亲切热情,给我们采访组的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红又专的清华传统

  王玉海学长是地道的青岛人,96年从胶南二中考入清华大学。学长回忆说当年选择清华是很多优秀高中生的梦想。而这个无悔的决定和校园中的9年时光,成为王学长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

  学长入学时本科学习风气很好,教学要求非常严格。那是一个网络不是很普及的时代,青年学生比较单纯,学习、科研和集体活动几乎是生活的全部。

  1996年是实行四年制本科学习第一年。王学长明显感觉到课程比较紧张。机械制图课程给学长的印象最深刻,动辄十几小时的作图,几乎都在清华学堂或新水教室度过。当时汽车系自己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大家上课抢前排的座位也非常普遍。王学长个人爱好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课程,听了很多的讲座。这些讲座的信息,大多通过三教平台进行宣传,大家晚上自习结束,都会过来看一看。给王学长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有号召同学们外出锻炼的广播。他回忆本科阶段每天都能听到召唤,当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非常响亮,这口号随后也在全国其他高校得到发扬。

  尽管课业繁忙,但王学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又红又专的清华传统。2001年做团委书记之前,学长遇到了汽车系学生活动的低潮期。4月份的马约翰杯运动会中,汽车系成绩几乎是乙组(将院系人数多少进行分组,较多的分入甲组,较少的分入乙组)倒数第一,同学们也基本不关注体育活动。面对这个困境,王学长和当时的主要学生干部杜汇良等思考良久,认为改革势在必行。在当年团代会上,系里着重表彰了对体育贡献很大的个人和运动队,同时确定了以文体活动来带动本科班团集体建设的路线,全面支持女篮、女足、男篮等项目,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第二年,汽车系勇夺马杯乙组冠军。另一件是让汽车系学生节(每个院系每年集中的文艺汇演节目)搬进了大礼堂。之前院系学生节吸引力比较小,一般在蒙民伟楼举办。换大场地对节目质量和观众上座率提出了挑战,但王学长带领团委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性,大胆谋划宣传,结果当年学生节异常成功,也奠定了之后汽车系学生节的地位和影响力。

  清华的明星站点之一红色网站是王玉海学长主要参与创办起来的。据说当年汽71班党课组长杨胜是最开始的发起人,97级的黄全安学长担任网络指导。红网将青年政治学习和新的技术联系起来,搭建了青年学习、沟通政治思想的平台。

  把稳心态,踏实肯干

  博士毕业的时候王学长只面试了两个单位,青岛汽车厂和长安汽车。他说当时比较单纯,做学生辅导员时一直号召同学们去基层、西部、国企等祖国需要的地方,所以自己也很自然就去了。“回青汽工作,建设家乡,有一种归属感。”尽管比长安给的工资略低,王学长还是很干脆地选择回到青岛。工作几年后,王学长认为当时学校号召青年学生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并不是号召大家去做苦行僧。他感受到在国企发展,同样是一条光明道路。工作之初吃一些苦,得到锻炼更多。大学生不都要做金子,好土豆也是会发光的。

  王学长认为刚毕业投入工作时,首先不要心急,清华学生也不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刻被单位认可。再者,不要有历史的迟到感,简单认为如果能早来两年机会就会不一样。大学生要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学着去适应和理解环境。更进一步,王学长认为跳槽多了不是好事儿,不但缺乏职业积累,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眼光缺乏信心的表现。他硕士阶段的同学一多半儿没有换过单位,很多已经是高级技术专家,他本人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积累。

  在国企工作令王学长颇为自豪。他认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要积极进取,要享受奉献的快乐。学长博士阶段主要研究汽车机械变速器AMT,现在在企业还做AMT,他很感激企业给与他的空间。相对而言,国企能够提供更多的科研条件,更多的期望,更自由的平台。国企、民企一般存在技术空缺或升级空间,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发掘,填补空白,对于自己和企业一定是双赢局面。

  谈到毕业生知识结构,王学长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流程,大学生初来乍到一定要在干中学。一般来说,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十分必要,这样工作上手快,受认可快,获得的机会就更多。

  谈到自己从事行业的前景,王学长比较务实:“中国商用车还是以中低端为主,也受到国外的挤压,需要相当长的成长时间。从人才结构角度看,研究汽车电子的多,研究汽车结构的相对较少。汽车底盘相对属于基础方向,有人认为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所以研究重点就转移到电子控制上来。事实上,用20年的时间,产学研如果联合起来把底盘和汽车动力学技术发展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汽车电子方面投资少见效快,是一个热点方向。汽车品质最终还是取决于机械工艺,汽车研究不能脱离了机械本身。”

  清华责任,无悔青春

  谈到清华精神,王学长最看重的一点是责任感,对社会、职业、家庭的责任感。第二点是爱国情怀。学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爱国意识,通过大学里的活动都能激发起来。在此基础上,清华精神要植入每一个人的基因,要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清华学生不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了,他们要适应自己选择的各种空间,但是基本的精神是需要培养、固化的。

  从人才需求方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进入社会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素质。王学长认为主要有三点: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人才区别于普通人、实现快速适应的基础;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合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易于让对方接受;要能沉下身子,弯下腰来,做得了实验,下得了车间。

  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上,王学长深有感慨。他认为学生要多听长辈和老师的意见,要到一线企业做真刀真枪的实习,不要只关注待遇和工作条件。学校层面更要尊重同学们的自由选择,支持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工作。

  在访谈最后,王玉海学长对即将到来的清华百年校庆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他希望清华能够继续保持工学为主的特色,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加强基础教育,加强重大项目科研,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他希望清华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事业起步的机会,加深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得到更多的就业引导。

  王玉海学长是清华培养的普通一员,他成功完成了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身,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人物成为了在校同学奋斗的榜样,也为清华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更重要的是,王学长直面问题、充满激情的青春气息续写着新时期的清华精神。(供稿 校团委学习实践部 编辑 崔凯 襄桦)

  校友寄语

  最美好的青春在清华园度过,一生无悔。祝愿母校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祝愿清华学子事业有成!

                    ——王玉海

  同学感悟

  学长讲述了很多学生活动历史,他本身也创造了很多的历史。在描述这些的时候他都是波澜不惊,无论是辉煌还是低谷。学长思维十分敏捷,我设计的问题不够连贯,但他调整迅速,从容优雅。这是我第一次访谈九十年代以后的校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很接近,可以深入交流。这一次我们可以有更多思想的碰撞,细节的沟通。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写好这篇访谈记录,让更多的同学,尤其是还没有清晰的目标、定位的同学,能了解到毕业5年、10年的校友成长的经历,能激发我们更多的共鸣。他们的未来是无限的,因此他们不是带着成功者的心态,而是自己拼搏过程中的真诚面对我们。

                    ——周博雅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