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牛为什么返乡了?”这是基层新风调研小组在做汇报时展示的第一个思考。9天来,清华大学赴四川寒假实践的同学们不仅搞清了“张铁牛”们的问题,更为坚定自己的选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15年2月1日,在大多数同学坐上回家的火车时,一支20人的清华实践支队来到蜀地四川开展调研。这其中,有15人与四川省委组织部签订了2015年选调生就业协议,是四川省面向清华大学定向选调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支队成员2人一组前往川内的成都、绵阳、德阳等9个城市和汶川县,调研“天府新区”、“基层新风”、“震区新貌”三大主题,一共走访了33个县、12个镇、26个企业,与152名基层干部座谈,最终完成了10篇人才政策报告、14篇乡镇干部座谈稿、14篇选调生访谈稿。
“没想到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社会实践会做得这么累。”天府新区调研小组的组长熊鑫笑着说。想看的东西太多,同学们马不停蹄,渴望了解真实的四川。“纵然是走马观花的一瞥,也令我们感慨万千。”对于震后新区调研小组的同学们来说,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基层干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无私奉献。在重建初期的两年,很多干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身体扛不住倒下了,就去医院休养一个星期再回来接着干。尽管面临工资待遇低、工作任务重等问题,基层干部始终勤勤恳恳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对于基层新风小组的同学们来说,深圳打工返乡创业的张铁牛的故事,不仅让他们对南充地区的新农村综合体有了直观的认识,还促使他们对乡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农村应该怎么建,为谁而建,建设农村的目标是什么……随着调研的深入,同学们对四川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加。在眉山调研的陈秋池把不甚知名的洪雅小镇通过微信推荐给了朋友们,不到一会儿就收获了100多个赞。在同学们眼中,四川不再是印象中的西部落后地区,而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有可为之地。
基层新风组同学在南充与黑龙观村村干部交流座谈
同学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问题:四川省内发展情况不均衡,成都等大城市成为人才高地,而民族地区、高海拔地区、革命老区却无人问津,这些地方渴望招贤却引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为此,已被绵阳市录取的社科学院的俞奇彬产生了改变志愿,去更艰苦的地方工作的想法。
实践带给同学们的思想碰撞还有很多。各小组在9市1县的调研结束后于成都会合,同学们把在不同地方的所见所闻拿到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尽管住处就在成都市繁华的春熙路旁,但是同学们在讨论总结期间几乎没有出过宾馆大楼。
在最后的报告会上,四川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处长安伟十分感慨:“这是四川省首次以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即将赴川工作的同学打开了解四川的窗口,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觉得这项工作做晚了,以后一定要让更多的同学来四川看看。”
成都总结报告会现场
清华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其光老师对四川省委组织部在本次实践中的周到安排和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好种子要想长好还需要好的环境,四川这片土壤是否适合自己这颗‘种子’,通过这次实践,同学们要做好判断,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的坚持。”张老师说。
报告会上,队长何静代表同学们表达了实践的体会与收获:在基层工作,要减掉自己头上的清华光环,不减掉“清华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减掉象牙塔的书生意气,不减掉追求真理的执着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减掉在万事俱备条件下圆满解决问题的幻想,不减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四川实践支队 王义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