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民战“疫”中,清华美院各专业的同学们行动起来,他们或创作抗“疫”作品,或梳理相关抗“疫”设计案例,以实际行动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上的抗“疫”设计案例
传染病疫情自古以来便是人类大敌,无论中外,时至如今,我们依然在和它们抗争。在人类抗击疫情的历史上,面对传染病疫情,人们也做出了一些创新设计以避免感染,兹以此文介绍之。
一、西欧中世纪的“鸟嘴”防护具
14世纪40年代,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场鼠疫悄然袭来,给整个西欧带来了灭顶之灾,此病后世称之为“黑死病”。黑死病的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夺走了西欧千万人的生命,不少医护人员也在治疗病人时感染而亡。当医生发现此病传染性很强之后,便制造了一幅防护套装,装备形制特殊,面罩如鸟嘴一般,穿上这般套装的医生也被称为“鸟嘴医生”,成为了这场瘟疫的代表。
“鸟嘴医生” [1]
“鸟嘴”防护套装是1619年一位名叫查尔斯·德洛姆的法国医生设计的。医生身体上用宽大的防护衣遮住,据说是用浸泡过蜡和羊脂等东西的油布做成。手用厚厚的手套遮住,避免手部沾染病毒或者病人的血迹。面罩前端似鸟喙,据说可以吓走恶魔,驱散黑死病,但更有其实际功用。医生在长长的鸟喙里放入棉花、香草和龙涎香等,有时甚至放入鸦片,在治疗病人时过滤飞沫,避免感染。除了鸟嘴之外,面具上的眼睛部分则是用玻璃制作,保证医生在全幅防护下也可以看清病人的情况。除了全身的防护外,这些医生还经常拿着手杖,一方面用来帮助医生在不直接接触病人身体的情况下挑开衣服,查看情况,另一方面也用来鞭打病人,驱散恶魔。
这套防护用具并非只关注单纯实用,还结合了当时西欧的信仰。虽然用具还是没能阻止黑死病感染医护人员,但是其出现展现了自那时起,人类在抗争传染病时已经有了阻断病毒传播的意识,这已是很大的进步。
二、“非典”时期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小窗户[2]及防护面罩设计
2003年,是国人不能忘记的一年,那一年,“非典”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人人谈之色变。“非典”自广东省发现,而后北上,影响区域广,传播速度快,首都北京也成了重灾区。在病毒的强烈攻势下,北京城的各大医院已经不堪重负,政府便在小汤山建立隔离医院,一者对“非典”病人进行隔离,防止病毒肆虐,一者缓轻市内医院的压力。小汤山用7日建成,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而其病房小窗户设计也令人感叹设计者之精细。病房的小窗户采取双层设计,中间留出足够的空间,两边窗户均可打开。这样一来,当外面的医务人员来此送药或者餐食,就可以将物品放在两层窗户之间,从而避免进入病房而避免被感染,里面的病人或者医护人员便可以等到外面的窗户关闭,然后打开内里窗户取出物品。
这样的设计完美地体现了实用性这一特点,而在抗疫工作中也显得十分有效,在传染病频发的今日,医院的传染病房着实需要这样切断传染路径的设计,但设计可以更科技化,也可以选择利用更符合医学要求的材料。
“非典”时期,医生们还就地取材设计了一种医用防护面罩,将之用在为病人上呼吸机时。众所周知,“非典”是呼吸道疾病,重症患者往往呼吸困难,这时医生们就要给病人们上呼吸机,但往往在此时会引起病人的咳嗽,这样一来病毒便会通过飞沫直接感染医护人员,但当时的医生这一创造性的设计使得这样的问题大大减少。
这个面罩是将口鼻全部密封遮挡,中部有两根管,里面分别放入一个棉球(棉球形状不规则,一头大,一头小),一个管中的棉球大头朝内,另一个大头朝外,分别对应吸气和呼气。这样的简易装备既能让医生自由呼吸,也能够阻挡外部的病毒进入医护人员口腔引发感染,再加上病人也可以带一个,双层防护,就可以使医护人员避免在上呼吸机时被感染。这临时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医生的创新和智慧,更保护了医护人员。
三、口罩设计介绍[3]
如今我们预防传染病疫情,最重要的两项一是勤洗手,一就是戴口罩。然而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如今我们带的口罩的设计却也是经过很多探索的。
在公元前的古波斯文明中便有戴口罩的事实出现,这发现在浮雕之上,据说是因为当时宗教信仰认为俗人气息不纯洁,故带口罩遮挡。古籍中也有中国的元代宫廷宫人带绢布蒙住口鼻的记载,西欧中世纪的“鸟嘴”面具则是发现的类似口罩的防护装备第一次医用,但戴防护面具(或者纱布,或者口罩)治疗病人,尤其是展开手术,并没有形成一个传统。
在19世纪末之前,很多医生只带手套而不戴口罩为病人动手术,结果造成了手术非常成功而病人后来伤口感染死亡的案例,这是细菌通过医生的口鼻传播到了伤口上造成的。直到1895年,德国的莱德奇发现了飞沫感染的问题[4],便建议医生做手术前用纱布蒙上口鼻,效果奇好,感染而死的病例也减少了,但纱布蒙住口鼻造成医生呼吸不畅的问题却未得到解决。1897年,英国的胡伯纳用铁丝编织了一个框架放在纱布之内,使得口鼻与纱布间留出空隙,这样便解决了呼吸不畅的问题。后来经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发现了只有6层纱布才能防范飞沫传播,便设计了6层口罩,并将之缝在衣服领子上,用时将翻领子便可以,但由于这种口罩的使用不便,又在口罩上增加了两条带子,上面两条系在头上,另两条缀在衣领上。1910年当鼠疫传播到哈尔滨时,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用棉纱制作出了简易口罩,以纱布中放置棉花,简单实用且容易制作,带子也不再缝在衣领上,而是通过耳朵上下系在脑后,至此,现代口罩的原形基本形成。
1918年世界性的“大流感”西班牙大流感肆虐蔓延,整个世界备受其害,加上当时军队因为战争原因十分集中,流感病毒容易传播,很多年轻的士兵便因感染流感病毒而丧命。当时红十字会制作了大量的口罩,医护人员都被要求带上口罩,其他人也几乎都带上了口罩,一些城市也成了口罩之都。
1943年美国海军医师恩格弗雷德和费罗提出制作口罩的材料必须要致密,并做了专业讲说。11年后,即1952年,伦敦因为严重污染而产生大雾,许多人因之丧命或患病,口罩成了伦敦人民的必需品。1967年3M公司开始设计制作口罩,我们如今熟知的KN95和N95口罩都属于后来发展和分支。
无论是如今的N95口罩还是医用口罩,大多在上部附金属条,捏在鼻子处以确保密封,绑系方式也多是挂在耳朵处或系在脑后,价格低廉,使用便捷,很是普及,也非常实用,但是大家一定要记得及时更换,不要乱扔或重复使用。
以上便是四个历史上的抗疫案例,相信在如今科技、医学迅速发展的今日,会有更多优秀的抗疫设计品出现。
参考文献:
[1]叶芳.口罩发展简史[J].标准生活,2016(02):16-17.
[2]凤凰视频纪录片《非典十年祭》
视频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333784/?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2
[3]BBC纪录片《夺走五千万生命的流感》,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2496133/
[4]甲子田《口罩简史》,“云悦读”网站,http://www.iydu.net/337.html/amp
[5]百度百科-TA说《“鸟嘴医生”:瘟疫中的逆行者》网站: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93e808c8e0b3fb0f&lemmaId=7751352&fromLemmaModule=pcBottom
注释:
[1]来自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a442b4093e808c8e0b3fb0f&lemmaId=7751352&fromLemmaModule=pcBottom
[2]此节两幅图片出自凤凰视频《非典十年祭》
[3]此处主要参考“云悦读——口罩简史”,甲子田创作和叶芳《口罩发展简史》 。
[4]也有说是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利奇提出的,或者两个名字是不同的翻译。
(本文作者:张鹏飞 艺术史论系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