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系刘凯助理教授和化工系校友陈硕博士入选“TR35”2019年中国榜单

发布时间:2019-12-16

  第三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单在2019年12月14日的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揭晓。化工系刘凯助理教授,化工系校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陈硕博士入选。

  刘凯助理教授的获奖事由为:“他从事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科研工作,系统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在材料层面提出了提高锂离子安全性的一系列新方法。获奖人在电池热失控的“萌芽”阶段,引入动态超分子作为锂金属电极的“智能反馈”涂层,提出了抑制锂枝晶产生的全新方法;在“蔓延”阶段,提出“反应-保护”型隔膜新机理,利用化学淬灭减缓了锂枝晶生长速率,将锂金属负极使用寿命延长了6倍;在“爆发”阶段,构建了具有热刺激响应功能的“分子灭火器”,在不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前提下,将电解液自熄灭时间缩短了近30倍。系列成果在本质上大幅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有望使电动汽车、手机等摆脱着火命运。”

  陈硕博士的获奖事由为:“他发明了一种用光无创控制脑内神经元的方法,有望帮助治疗帕金森症、抑郁症等疾病。世界上三分之一人口受到神经疾病困扰,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植入脑电极虽然效果显着,却因创伤性太高无法普及。另一种思路是,将光敏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在神经元上,然后利用蓝光控制离子通道开合。但如何让蓝光穿透脑组织又是一大难题。获奖人则发明了一种方法,事先将上转换纳米材料植入脑内要控制的神经元附近,这种材料能将穿透性强的红光转化为离子通道可响应的蓝光。如此一来,用红外线从脑外控制特定神经元就成为可能。《科学》杂志评价道,“这可能开创了一条道路,让人们能用光控制情绪障碍,治疗帕金森症甚至瘫痪。”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创新者。此份榜单的目标是评选出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全球范围内极有才华且极富创新精神的35位年轻技术研究创新者或企业家。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榜单正式落地中国,正式推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在2019年的榜单上,有许多在具有产业化潜能的领域方面坚持科研使命的获奖人,也有更多散布在海外顶尖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们,用自身不改初心的坚持努力,取得了世界级标竿成就的科研成果,这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获奖者,都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