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与人受体ACE2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准确定位出新冠病毒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经投稿预印版平台bioRxiv。
会议地点: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B323 会议时间:2020年1月9日(周四) 10:00-11:30 主持人:向烨
2019年11月25日,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学者颜宁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s of apo and antagonist-bound human Cav3.1的研究论文。他们通过Cryo-EM技术,首次解析了人源Cav3家族Cav3.1的高分辨率的apo和结合拮抗剂的分子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3 Å和3.1 Å。该工作为对比不同的Cav离子通道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药物靶点设计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参考模板。
2019年10月8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张强锋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CALE方法基于隐特征提取进行单细胞ATAC-seq数据分析”(SCALE method for single-cell ATAC-seq analysis via latent feature extraction)的学术文章。 真核生物的染色质具有复杂的高级结构,由DNA一圈一圈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串珠式模型并进一步折叠聚集而成。基因的转录必须要将相应的染色质打开形成开放区域才能结合其他的转录调控因子。因此可以说染色质
2019年9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李丕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李海涛课题组合作,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发表题为“组蛋白修饰通过促成相分离机制来调节染色质区室化”(Histone modifications regulate chromatin compartmentalization by contributing to a phase separation mechanism)的学术文章。
2019年9月17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向烨团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major capsid protein p72(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的结构)》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可能的组装机制,为非洲猪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开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9年9月10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方显杨课题组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课题组合作在EMBO Reports发表了题为“黄病毒属长链非编码亚基因组RNA在溶液中具有伸展的三维结构并具有柔性”(Long non-coding subgenomic flavivirus RNAs have extended 3D structures and are flexible in s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详细报道了来源于黄病毒属2型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长链非编码亚基因组RNA的溶液结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
2019年6月14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杨茂君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结合IF1抑制蛋白的哺乳动物ATP合酶四聚体冷冻电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mmalian ATP synthase tetramer bound with inhibitory protein IF1)的研究长文,通过高性能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分子量高达280万道尔顿的哺乳动物ATP合酶四聚体6.2埃的结构,以及完整的(19种亚基)、两种状态的ATP合酶单体3.34埃和3.45埃结构(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