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1. 将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并在世界领先的学术机构或企业成为卓越的行业专家。
2. 将会在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他领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引领人才。
3. 将成为带动国内外技术、经济及社会创新的创业者。
4. 将热爱机械工程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能改进制造行业,推动产业的发展。
Program Educational Objectives:
1. Graduates will have a wide field of vision with global perspective and will become successful professionals in the world’s leading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ies;
2. Graduates will become recognized lead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other related fields;
3. Graduates will be entrepreneurially minded to promote techn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nnovations to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4. Graduates will have a deep passion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 strong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ir society, and be able to make changes in way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毕业要求:
1.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
2.设计和实施实验及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政治、道德、健康、安全、易于加工、可持续性等现实约束条件下,设计系统、设备或工艺的能力。
4.在团队中从不同学科角度发挥作用的能力。
5.发现、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6.对所学专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理解。
7.有效沟通的能力。
8.具备足够的知识面,能够在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和社会背景下认识工程解决方案的效果。
9.对于终生学习的认识和实施能力。
10.具备从本专业角度理解当代社会和科技热点问题的知识。
11.综合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来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Student Outcomes:
1. An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 An ability to design and conduct experiments as well a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data;
3. An ability to design a system, component, or process to meet desired needs within realistic constraints such a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social, political, ethical, health and safety, manufactur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4. An ability to function on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5. An ability to identify, formulate, and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6. An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
7. An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8. The broad education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engineering solutions in a 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context;
9. A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and an ability to engage in life-long learning;
10. A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issues;
11. An ability to use the techniques, skills, and modern engineering tools necessary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培养特色
机械工程系实行“按机械大类培养”的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性高素质人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术基础、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习年限,对完成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机械工程”工学学士学位。
机械工程系致力于培养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和国际型的卓越工程人才。大学前两年主要实施通识教育规定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和工程基础公共课。大三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包括: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加工、测试与检测、控制工程等,以及大四的机械工程专业方向类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课程实验、项目训练、科研探究、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训练环节,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探索学科前沿、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使学生在项目设计规划、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充分训练,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后续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械工程系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共有《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工程材料》、《制造工程基础》和《材料加工》五门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拥有“国家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和“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将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而且学生也能通过“大学生训练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这些都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众多优质的教学资源。
机械工程系与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交流,拥有众多国际交流机会,如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美国圣母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DMG公司、美国Timken公司等高等院校和世界着名公司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派出本科生进行交流和实践。此外,本专业还开设英语授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使用国外一流的原版英文教材,学生可根据个人的英语能力和兴趣选择英语授课课程。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还请国外来访教授为本科生示范课堂教学和开设讲座,使学生有机会感受国外一流大学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并锻炼和提高英语应用和交流能力。
机械工程系具有良好的课外科技活动氛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有教师立项的研究课题,也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由学校和系里给予资金支持。机械工程学系每年负责组织如“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新生创意大赛”、“清华大学机械创新大赛”等多项赛事,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多的参与机会和展示能力的平台。有多名同学荣获“挑战杯”学生科技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北京市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智能车大赛第一名等成绩。同时,机械工程系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班级集体多次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红旗团委”等荣誉。
机械工程系本科生培养的特色可概括为一句话: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全面发展。
厚基础,宽口径:机械工程专业按机械大类培养,课程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基础、机械大类平台及专业基础课程占80%以上,涉及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信息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加工控制工程、测试与检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本系的专业课程又覆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形与加工等专业方向。现代科技与技术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交叉,本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基础。
重实践: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本系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课程建设,建立了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体系:
(1) 本系的主干和重要课程都包含有实验与实践内容
(2)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形与加工、检测与机电控制、模拟仿真与信息管理等本系重要学科基础方面都开设有综合性的实践和实验课程
(3) 认识生产、认识社会、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生产实习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建成北京市高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4) 开设培养专门能力的训练环节:初步科研能力的训练——专题训练(本科生)
(5) 建成国家级机械工程教学示范中心和机械基础教学基地
(6) 高层次的实践教学队伍
贯穿本科生培养全过程和全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高层次的实践教学队伍,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创造了基础。
重素质:高素质的一流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坚实宽广的知识、分析技能、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培养目标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工程问题、开展项目设计能力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外,还十分重视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创新意识、领导意识、道德意识以及终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本系通过研究型的教学方式、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实践环节、分组开展的课程设计、项目研究、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以及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综合论文训练等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