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清华大学2020年“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社科冬令营”人文分营活动举办,约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参加活动。
冬令营营员报到
开营仪式暨专题讲座现场
上午,人文分营开营仪式暨专题讲座在主楼后厅举行。院长万俊人,院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马银琴,历史系教授张国刚,副院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分别围绕人文学院及相关专业作了精彩讲座。活动由副院长韩立新主持。
万俊人作报告
万俊人以人文学科的魅力为题,从自身学习哲学的经历讲起,谈到数学和哲学是世界上两个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学科。而哲学作为爱智的学科是所有科学的科学,对选择该学科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是莫大的机遇。人文学院文史哲三大学科属于经典基础学科,分衍比较缓慢,最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永远不过时。万俊人提到,人文学科是最贴近人类自身的学问,是内在于我们生活的,因此了解人文学科要了解人类自身。文学等是人类为满足自身表达、自我记忆、自我超越需求而产生的,不仅让人理解,还令人感动。他指出,人文学科不一定使人富有,但它永远有用,像江湖武功中的秘籍,是“软功夫”不是“硬功夫”。选择技术科学可能只选择了一个阶段,但选择人文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生。万俊人殷切期望同学们未来也能成为诗人哲学家或者哲学家诗人。
马银琴作报告
马银琴从“文”之概念讲起,讲解了“文”具有的丰富多样的内涵。接着由清华中文系光辉的历史引入,向同学们介绍了中文系。中文系学科布局完整,八个二级学科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所有重要的学科方向,在同类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中文系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来彰显人文力量,传承“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中文系致力于培养真诚守信、仁厚宽和、自立自强、刚毅坚卓、推己及人、关怀社会的人。马银琴提到,“能文则得天地!”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文荟萃”,希望同学们将来可以加入人文学院,加入中文系,成为“能文”者中的一员。
张国刚作报告
张国刚发表了题为“历史的航向与文化的长江——历史对时代的指引”的演讲,从史记入手,指出“殊礼而异务”来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从公元前771年秦建国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中加以解读。在长江流域,每一个节点上都汇聚众多支流,张国刚以“文化的长江”诠释中国历史的航向,将源头唐古拉山的涓涓细流喻为三代春秋战国,上游节点重庆对应汉代独尊儒术、整合诸子百家,中游节点武汉对应宋明理学思想、儒释道合流,下游节点南京对应中国特色理论、融合现代西方文明,最后汇入大海,孕育了我国海纳百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张国刚介绍了世界历史是怎样展开的,为同学们展现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文明的特点,指出中国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时必须“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同时“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不能走固守传统和食洋不化两条歧路。最后,张国刚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重要,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历史研究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清华园期待这样的后来者。
吴国盛作报告
吴国盛发表了题为“科学时代,人文何为”的演讲,指出“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进化的角度切入,说明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仅仅根据基因成其自身,而是通过“文”的方式,通过雕刻、修饰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和“文”之间有一种基本的联系,“文而成人”。因而“人文”是最古老的学术,最基础的学科,是万学之祖。同时,不同的文明会生成不同的文化类型,造就出独特的人生理想。如中国的农耕文明造就的血缘社会讲求仁爱;“自由”作为西方的人性理想,人文被定义为“自由之艺”。身处东西文化激荡的时代,我们应该既学习东方的人文,也了解西方的人文。吴国盛认为,人文区别于现代科学对于事物因果性的寻求,而是关于文本的解释学,这也是为什么拥有了科学依旧需要人文的关键原因。
冬令营小队在人文楼合影
冬令营营员在人文楼自拍
下午,约400名中学生分为绝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扶翼八个小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蒙民伟人文楼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科学史系及科学博物馆,聆听了四系老师和学长学姐对于本专业及专业学习的相关介绍。讲解者耐心地回答了大家的问题,使同学们领略到了各系的魅力,对于人文学院各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未来的专业选择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冬令营营员在中文系参观交流
中文系马银琴、李飞跃等老师参加了与冬令营营员的座谈与交流活动,介绍了中文系的历史概况、专业方向、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情况,并就专业发展、就业升学、人生理想、数字人文研究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师生们交流热烈,探讨深入。中文系学生代表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她们在清华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并就课程考核、就业前景、人工智能对人文研究的影响、人文学者的未来使命等问题作了深入交流。中文系分别在三楼公共空间和115室播放中文系系列宣传视频,使同学们对中文系的历史与现状有了生动直观的了解。同学们对中文系“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培养范式,以及“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对清华中文系光辉的历史和热情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冬令营营员在历史系参观交流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历史系副主任刘国忠教授在人文楼四层多功能厅做了题为“走近清华简”的学术演讲,从2008年7月15日一批战国楚简入藏清华开始,直至2019年11月第九辑整理报告的问世,刘国忠以切身的经历将清华简所记载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在当今学术界所取得的一次次国际声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呈现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尤其是清华简《系年》对《史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挑战,以及清华简《算表》作为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经吉尼斯世界纪录独立核实认证两则案例的生动描绘,让“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深刻印入到每一位同学的心田。活动由历史系副主任顾涛主持。
冬令营营员在哲学系参观交流
哲学系副系主任陈浩在人文楼228简要介绍哲学系学科定位、培养模式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概况,诚挚邀请大家报考。哲学系学生代表详细介绍哲学系历史、师资力量、专业分布、教学资源、教学特色等情况,着重说明了大家关心的培养模式、海外交流、学术与文体活动、奖励机制以及毕业深造与就业情况;与此同时,还向大家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的机构定位与功能、文献收藏情况与研究解读现状。在自由参观与交流环节,营员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所藏的各类珍贵书籍和手稿图片表现出极大兴趣和极高热情,现场讨论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营员们表示,学习哲学能够拓宽视野、培育思维,希望自己能到哲学系学习。
冬令营营员在科学史系参观交流
科学史系志愿者在科学史系系厅为营员们介绍了科学史系、科学博物馆的概况,并在观看科学博物馆及藏品短片的基础上参观了展览。此次展览为2019年校庆“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的精缩版本,分为“自强、奋斗、日新”三个部分,选取了校内外历史性科学仪器,展示百余年来怀抱科技报国理想的清华学人的奋斗与成果。展品包括刘仙洲老校长使用过的数学工具、1940年代的高压灭菌锅、1960年代的安全棒驱动机构、精密机床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样品及运输测量平台等。通过参观,营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清华大学文理汇通的办学风格,并就展览与科学史系相关问题与志愿者进行了交流。有营员表示,文科学生也能够学习科学史,更激励了她报考清华的决心。
冬令营营员排队参观校史馆
冬令营营员排队参观艺术博物馆馆
最后,同学们参观了校史馆和艺术博物馆,深入了解清华历史,感受清华精神,体味清华文化,提升美学修养。同学们认真观看了展览,用心灵共鸣与记忆,为此次清华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