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研讨会举行发布日期:2019-12-14 2019年12月14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宏观金融研究项目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中国金融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议围绕中国经济内部运作、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以及中国金融市场未来研究的挑战等议题展开对话。此次会议由嘉实基金特别支持,来自各大高校、研究机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的逾三百名代表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过去的40年发展迅速,这是实施市场开放和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的结果。会议期间,与会专家针对中国金融市场历史、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金融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芝加哥大学的大卫•洛克菲勒杰出服务经济学讲席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教授(Lars Peter Hansen)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在中国举办本次会议恰逢其时:“鉴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经济学界的同仁应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同时汲取其他经济体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希望通过携手中国金融和宏观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共同推动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 清华经管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院长白重恩在发言中表示:“2018年9月双方共同成立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经济与金融联合研究中心。本次论坛是双方首次合办的活动。联合研究中心目的是鼓励学者们研究中国经济,并且刚刚征集研究提案。本次会议将向大家展示全球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分享不同角度的经济发展建议。”
会议现场 12月12日下午举行的政策讨论会上,中外专家还就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建言献策。政策研讨会的嘉宾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成钢以及嘉实基金董事长赵学军。 汉森教授在主持研讨会时表示,作为一名学者,他希望能够听到学界以外的声音,与来自政界、私营企业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们一起更好地构建中国未来的经济研究框架,更深入、广泛地研究经济相关的问题。
拉尔斯·彼得·汉森主持 赵学军在会议中比较了中美市场的差异,并表示由于中国市场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信息对其行为的影响与欧美的成熟市场不同。他指出,尽管市场投资者在不断变化,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积极向全球的参与者开放,同时其政策框架、游戏规则也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
赵学军发言 肖钢对此表示同意,他说,中国的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地厘清监督边界,避免承担过多不必要的职责。监管的目标应该是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不能过多地去干预市场主体的活动,所以政府的角色主要是依法制定规则,维护公平公正的秩序,特别要严惩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强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并且更多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肖钢发言 萨金特教授则通过有趣的对比谈到了美国的情况,尽管经济学家喜欢竞争激烈的市场,但美国的很多行业日益集中化以增加利润,但是他们也经历了投资下降,包括研发经费减少的情况。他建议大家读一读托马斯·菲利蓬(Thomas Pillinpon)的《大逆转:美国是如何放弃自由市场的》,该书不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证据,而且还探讨了这些证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引发对宏观经济增长更深层次的思考。
托马斯·萨金特发言 许成钢教授强调了三点:首先,除非中国经济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否则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遇到瓶颈。第二,对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和机构的“软预算约束”会对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三,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促进前沿技术发展的基础。
许成钢发言 最后在探讨未来财富不平等的潜在影响后,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五位专家进行的关于经济挑战与机遇方面的探讨,为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以及全球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论坛现场 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宏观金融研究项目(Macro Finance Research Program) 宏观金融研究项目主要探究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揭示如何更好的提高未来经济绩效。由何治国负责的中国宏观金融研究项目(MFR-China)主要研究金融市场演变、银行业改革、债券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人员探讨中国日益活跃的金融市场所面临的许多课题,从隐私问题到信用度和系统风险,包括中国监管机构面临的新挑战。研究将为中国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将来的研究积累资源。
供稿:品牌与传播办公室 编辑:张晓雪 审核:赵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