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发布,化学系校友龚鸣、刘凯获奖

今年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刊 120 周年,第三届“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榜单在 2019 12 14 日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揭晓。

其中,清华大学化学系校友龚鸣获“先锋者”奖、刘凯获“发明家”奖。

 

 

龚鸣

年龄:30

任职: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

获奖人从化学基础入手,解决能源转换中的多种问题。同时,为可用于实际工艺化、装备化的能源系统提供基础材料解决方案。

获奖人利用无机纳米化合物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制出了比传统贵金属基催化剂有着更高活性和稳定性的廉价新型催化剂。他首次创制出 <1.5 伏的低成本、高效率电解水产氢系统,为未来氢能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获奖人将太阳能电池与电解水系统串联,设计了低成本的太阳能到氢能的光解水设备;在用铝替代锂的电池研究上,突破性地将铝负极和石墨正极在离子液体中结合,制成具有快速可逆氧化还原反应的超快铝离子电池。

获奖人利用氢键调控并稳定反应中间体,提高了 CO C2  产物的电转化选择性近一个数量级,在煤基能源化工领域,为可再生能源支撑的分布式化工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凯

年龄:32

任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获奖人从事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科研工作,系统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机理,在材料层面提出了提高锂离子安全性的一系列新方法。

获奖人在研究电池热失控的初期,引入动态超分子作为锂金属电极的“智能反馈”涂层,提出了抑制锂枝晶产生的全新方法;在发展阶段,提出“反应-保护”型隔膜新机理,利用化学淬灭减缓了锂枝晶生长速率,将锂金属负极使用寿命延长了 6 倍;在成熟阶段,构建了具有热刺激响应功能的“分子灭火器“,在不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前提下,将电解液自熄灭时间缩短为约原来的1/30

获奖人系列成果在本质上大幅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有望使电动汽车、手机等摆脱着火的安全隐患。

 

校友简介:

龚鸣,男,博士,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2011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10月至20195月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

从事纳米电催化与能源存储等领域相关研究,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Com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文章13篇),总引用6000余次。

刘凯,男,博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2009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49月至20196月赴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  ACS Central Science, J. Am. Chem. Soc., Advanced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H指数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