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项科技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9年1月9日电 (通讯员 高晓娟)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由环境学院作为第一单位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新大陆科技集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完成的“城市集中式再生水系统水质安全协同保障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胡洪营教授领导,校内完成人包括环境学院刘书明教授和深圳研究生院吴乾元、吴光学。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水质安全保障。该项目以保障城市集中式再生水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和水质安全稳定为目标,针对总氮和病原微生物等难控制污染物的高标准去除和管网水质保障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展了再生水水质协调净化新方法、新理论,突破了联控深度脱氮、协同增效消毒、管网水质劣化风险控制、全流程水质安全监控预警等核心技术,率先形成了“多屏障质保、全系统优化”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项目团队主持编写了3项国内外标准,包括城镇再生水领域首个ISO国际标准。成果应用于我国400多座污水再生处理厂,包括国际上规模最大的100万立方米/天的高碑店再生水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着。

环境学院作为参与单位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疾病控制研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完成的“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环境学院陈超副研究员为成果完成人之一。该项目采用全生命周期毒理学研究发现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风险,用内暴露评估与健康效应检测相结合研发了定量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的关键技术,用生物毒性检测与化学分离鉴定结合建立了基于健康风险的水中特征污染的筛选技术。研究成果突破了健康危害识别、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特征污染物筛选这三大技术难题,被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机构用于健康风险评估和标准修订。为我国制订《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了我国饮用水安全。识别出武汉东湖水致癌污染物,推动了湖北省政府实施“湖改江”工程(将饮用水源从东湖改为长江)。识别出的淮河流域特征污染物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

此次奖励大会上,清华大学共有24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

截至目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2项。